热购总代

你的位置: 热购总代 > 新闻动态 >
新闻动态
13岁参加八路军炮火中抢救伤员
发布日期:2025-08-06 21:50    点击次数:135

◆李振保与长子李伟回忆峥嵘岁月。

前言

穿过长长的时空隧道,在山河破碎的烽烟里,一批又一批中华儿女前赴后继,不畏强敌、舍生忘死,为民族而战,为祖国而战!他们用鲜血和生命,挺起了中华民族的钢铁脊梁。

今天起,本报“烽火英雄志——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特别报道”推出“老兵记忆”系列。导报记者走访厦门、漳州、泉州、宁德等地的抗战老兵,聆听他们的故事,传承那历经战火淬炼的爱国精神与奋斗意志,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,在新时代的星辰大海中续写荣光!

厦门,前埔南小区。94岁的李振保可是小区里的名人,一提到他,邻居们脱口而出:“我们都知道!他是抗战老兵!还参加过抗美援朝和‘炮击金门’战役!”

看到导报记者来采访,几位邻居热情地给指了路。从烽火岁月走来的英雄,人们总是充满敬意——他们的身影在硝烟中挺立如山,他们的名字在时光里镌刻成碑。

痛恨日本鬼子小娃娃立志要当兵

尽管已经94岁高龄,眼前的李振保仍然精神矍铄、身体硬朗,浑身上下透着军人的凛然风骨。

导报记者一进门,便看到这位老爷爷正在给大家泡茶。在厦门生活多年,这位北方汉子早已融入闽南的生活方式,喝茶成了他钟爱的日常。

时钟拨回1931年。河北省邢台市威县,李振保出生在一个叫李陈村的小村子里。“我爸爸是地主家的长工。家里很穷,生活很艰苦,经常吃不上饭,我有9个兄弟姐妹,只活下来4个。遇到灾荒年,全家出去外乡乞讨生活。”李振保缓缓打开话匣子,回忆起他的青葱岁月,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的戎马一生。

威县是个革命老区,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,冀南党政军机关及附属机构曾在此驻扎七年之久。刘伯承、邓小平、徐向前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这里生活工作过。

在这片红色土地上,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,李振保的父亲加入了地下党从事革命工作,组织村民参加抗战。

慢慢地,村里很多年轻人都加入了八路军,一股热血也在李振保内心沸腾起来:“那时候,日本鬼子所到之处实行‘三光政策’,烧光、杀光、抢光,我非常痛恨日本鬼子!我一定要当兵,我要去保家卫国!”

还没枪高的他报名参军,一席话打动“面试官”

1944年3月,年仅13岁的李振保来到了部队。第一关,他就被拦住了。“一位八路军的干部走过来,拿了一杆枪跟我比了比,说:‘小弟啊,你太小了,还没枪高!我给你写个条子,过两年你再来吧!’我一听,这怎么行!”踏进部队的第一步,李振保至今记忆犹新。

他鼓起勇气说:“你别看我小!秤砣小,坠千斤;胡椒小,辣人心!”这个“小不点”的一席话,打动了“面试官”,他顺利参了军,进入八路军一二九师冀南军区第十四纵队一团二营,成了一名卫生员。

刚进部队,李振保很快参加了解放巨鹿县和内丘县的两场战役。

作为卫生员,他天天和伤员打交道,抢救过程中,一些战士甚至突然就牺牲在他眼前。看着这些血淋淋的场景,作为部队里最小的娃娃兵,李振保的内心既害怕又愤恨,深刻感受到战争的残酷。他一边看,一边学,向老兵们“取经”,一点一点学着包扎伤口、照顾伤员,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坚强的八路军战士。

随着年龄增长,一些细节,李振保已无法清晰地还原,但他还记得战友的名字,只是,“他们基本都不在了”。

1945年8月,当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来,李振保记得,那天他们都高兴极了:“抗战胜利了!不用打仗了!”

保存14枚军功章,曾参加开国大典阅兵

这腥风血雨的一年多,李振保庆幸自己活了下来,活到了胜利的那一天。从战场上下来,他成长了,也更勇敢了。

然而,战争并没有结束,国民党又发动了内战。三年的解放战争,李振保参加了大大小小300多次战役战斗,其中包括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,多次荣立战功。

李振保家里保存着14枚军功章(还有5枚遗失了)。其中一枚,是个人一等功。那是解放战争初期,在解放河南安阳、新乡的战斗中,部队伤亡很大,十几岁的李振保冒着危险,带着受伤的战友,将他们一个一个藏到老百姓家里。“我一共抢救了50多位战友!也因此被授予了个人一等功。”他说。

1949年10月1日,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: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!”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!五十四门礼炮齐鸣二十八响,天安门广场升起了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。当时,李振保已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重炮第一团指导员,他所在的部队圆满完成了新中国首次鸣礼炮这一重要的历史性任务。

随后举行了盛大阅兵式,人民解放军受阅部队以胜利之师的步伐通过天安门,李振保自豪地说:“我也在其中!”他和战友们为新中国成立奉献了鲜血和生命,这是属于中国人民的欢庆时刻,也是送给军人们的最美赞歌。

子女传承接力棒为厦门建设贡献力量

1953年,李振保奔赴抗美援朝战场。战士们的英勇无畏、保家卫国,感动了当时许多女青年,她们给前线战士寄去了慰问信。李振保收到的,是一名北京女青年刘殿芬的信。

接下来的3年时间里,两位热血青年坚持通信,虽然从未见面,却成了坚定的同路人。

1956年,李振保又接到了保卫福建前线、随时准备解放台湾的战斗任务。那一年,18岁的刘殿芬坐了一个多星期的车,从北京辗转来到厦门,终于和李振保见上了面,有情人终成眷属。

1958年,李振保参加了“炮击金门”战役,此后一直驻扎在厦门,直到1978年转业。这对北方青年因抗美援朝结缘,后来在厦门结婚、安家,共同生育了3个子女,如今已是四世同堂。

今年八一建军节前夕,思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爱心企业,走访慰问包括李振保在内的几位生活在思明区的抗战老兵,以红色传承凝聚力量,以实际行动传递尊崇。

忆往昔峥嵘岁月,话今朝发展变化,李振保等老一辈革命家以血肉之躯为柱、以理想信念为梁,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铸就新中国的脊梁。后来,他们的子女接过父辈的接力棒,走上了厦门的重要岗位,在多个领域发光发热,为这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继续贡献新的力量。

导报记者钱玲玲/文王宇翔/图实习生郑言行